Jump to content
PayMap

教会历史5. 宗教改革运动(1517-1600) 1.0.0


1 Screenshot

About This File

教会历史5.宗教改革运动(1517-1600)

简报档下载

录影连结

思考问题

1. 如果有人问你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有什么差别,你会怎么回答?

 

大纲

马丁路德

慈运理

加尔文

 

进入启示录的撒狄教会时代:撒狄原意为逃脱出来,宗教改革使得教会纯正的信仰得以保存,脱离教廷的败坏教导。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你要儆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的.因我见你的行为、在我神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若不儆醒、我必临到你那里如同贼一样.我几时临到、你也决不能知道。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众使者面前、认他的名。 (启3:1-5

 

 

 

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有什么差别

1. 对救恩的认识

- 天主教相信一个信徒在接受耶稣为救主时,他之前所有的罪都得到赦免,但是他之后的罪仍需要一一对付。

- 基督新教则认为一个人在接受耶稣得救时,因信称义,得到儿子的名分,他一生所有的罪都在认罪悔改后得到了赦免。

2. 功德( Merit):天主教相信信徒如果一生的功德超过所犯的罪,这人就称为“圣徒”。

3. 炼狱(Purgatory,林前3:15):天主教相信凡是功德不够的信徒,死后虽然不用下地狱,但是也不能直接上天堂。他们要下去“炼狱”被火考验若干千年。圣徒可以直接进天堂。

4. 天主教相信圣徒可以将多余的功德赏给其他的信徒。圣徒因此成了基督以外的中保。
- 信徒可以向圣徒祷告。
- 圣徒中功德最多的是马利亚,所以崇敬马利亚的。
- 教皇是基督在世上的代理(Vicar),是彼得的继承人。
- 基督将赦罪的权利交托给教会/教皇。因此在中古的时候,教皇可以出售赎罪卷。
5. 天主教除了圣经,也尊重圣传(教会的传统)。
6. 马丁路德针对天主教信仰所提出的三大改教论点
- 因信称义:信徒只要接受了耶稣为救主,神就称他为义。他的罪都得到赦免。人的称义不是靠自己的行为,而是完全的恩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的恩典”。所以,也可以用唯独信心,唯独恩典来代表因信称义。
- 唯独圣经:针对天主教认为除了圣经以外,教会的传统也有同样权威。基督教认为,如果教会的传统与圣经的教导有冲突,那么,圣经的教导是我们唯一的原则。
- 信徒有祭司身份: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向神祷告,不需要经过基督以外的其他中保。这是针对圣徒及天主教神职人员的“中保”身份,天主教认为神职人员(神父等)可以代表上帝赦免人的罪。这点,也有人称为“唯独基督”。
7. 从系统神学比较天主教与基督教(资料来源:贺宗宁「教会历史」)

 

更正教

天主教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基督

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三位一体

的第二位。

他经由童贞女而道成肉身.

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了赎罪祭.

 死了,埋葬了,第三天由死里复活,

后来升到天上父神那里.将来将在

荣耀与权柄中回到世上掌权.

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三位一体

的第二位。

他经由童贞女而道成肉身.

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了赎罪祭.

死了,埋葬了,第三天由死里复活,

后来升到天上父神那里.将来将z

荣耀与权柄中回到世上掌权.

圣灵

圣灵是三位一体的第三位,与父

子同荣同尊.

圣灵是三位一体的第三位,与父

子同荣同尊.

圣经

66卷的新旧约全书圣经是神

的默示.圣经是我们信仰的唯

一根据.圣经的中心是基督.

圣经66卷的新旧约外,尚包括7卷次经.圣经的教导与教会的传统(圣传)并重.

救恩

因信称义.

人的得救与永生由信基督而得着.

基督是神人之间唯一的中保.

信心由行为(圣礼与功德)得以完全.好行为可以积功德.

信徒犯罪必须要向神父告解才得赦免.

功德不足的信徒死后须经炼狱的考验才能进天堂.但其时间可由圣礼、赎罪卷、或圣徒多余的功德补足.

圣徒多余的功德可以分给功德不足的信徒,其分配权操于教皇.

圣母马利亚无原罪,终身为童贞女,功德最多.

除耶稣外,马利亚、众圣徒、圣品人员均为神人之间的中保.

教会/

圣礼

教会是所有信徒所组成,是基

督的身体.所有信徒都有祭司

身份,可以直接向神祷告.交会

遵守基督所设立的洗礼与圣

餐两大圣礼.

教会(教皇)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

是基督亲自设立的(16:18-20),可以有权判人下地狱.

教皇以职权(ex cathedra)所宣布的教义绝对无错(infallible .

教会有7个圣礼:洗礼圣事(婴儿洗礼)、坚振圣事(坚信礼)、 圣体圣事(圣餐礼)、忏悔圣事(告解礼)、神品圣事(圣秩礼) 、婚姻圣事(婚礼)、病人敷油(抹油礼)

一、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image.png

1.成长过程

马丁路德生于1483年。他父亲是矿工,因投资铜矿而致富。路德从大学毕业后,又取得硕士学位。父亲原希望他学习法律,但1505(22)他在大雷雨中,险些遭到雷击,他向父亲的守护圣人圣安娜许愿,若他得保命,将作一个修士。于是他就进了耳弗特的奥古斯丁修会。中世纪天主教的背景:炼狱的阴影和神的烈怒,常在他心里徘徊不散;而逃避这种怒气的最佳办法,就只有进到修道院中寻找了。但修道院的生活及训练,没有为路德带来他所寻觅的平安。15075(24)当他参与第一次弥撒之后,深觉自己一无是处,对神非常恐惧,只有强烈被遗弃的孤单感觉,情绪也非常低落。他克己自制,行出善德,以图解脱。他寻求圣人的功德,为每一类罪恶多次认罪。1510-11(27-28)间,他探访罗马,希望从失望中寻得赦免和释放,但在这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他只遇见肤浅和属世的领袖,令他深感震惊和失望。1511(28)他来到威登堡(Wittenberg) ,这里成为他一生居住之处。他在新设立的威登堡大学得到神学博士学位,终其一生任此大学的圣经神学教授。

2.神学思想

1513-16(30-33)他教授圣经的诗篇、罗马书、加拉太书及希伯来书,使他得到了因信称义、唯独圣经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他深入又专心研究圣经原文后,发展出他神学系统的两个主题:

-唯独圣经:罪人寻求拯救,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唯独信心:单靠信心称义。 

后者是他在斗室中领悟到的。当时他正在修道院的个人斗室内研读罗马书,其中1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突然活现在他眼前,改革口号便由此诞生。他说:「就因为这次经历,我觉得我已经重生,并从一道打开的大门进入天堂。顷刻之间,整本圣经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向我展示。我浏览圣经,记忆所及,到处都有相类似的词语。」路德发现了一位慈爱的神,代替了那愤怒的神。他一直尝试取悦那位在烈怒中的公义之神,但他现在与一个赦免人的恩典之神相遇。他现在知道,人的赦免全凭信心,人在神面前只能因信称义,是在信心中接纳神的赦宥,而不是靠善行,使神接纳自己。他渐渐明白到,人行善,不是一个争取进入天堂的途径。神已经完成救恩,善行只是人内心喜乐与感恩的表现。他这「唯独圣经」和「唯独信心」两大主题,引申出五个唯独,以致摇撼了整个天主教世界:

         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 :圣经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唯一的权威和准则,而不是教皇和教会传统。

         唯独恩典(Sola Gratia) :救恩完全出自于神的恩典,与功德、好行为、圣礼无关。

         唯独信心(Sola Fide) :单单借着上帝所赐的信心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不是靠行为。

         唯独基督(Solus Christus) :基督是信徒信靠的唯一对象,并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替代。

         唯独上帝的荣耀 Soli Deo gloria  :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怀着感恩的心生活,以此荣耀上帝!

3.威登堡教堂的九十五条

教皇利奥十世允许买音慈暨马得堡大主教亚伯特(Albert of Brandenburg)违例兼任第三个主教职,条件是亚伯特要付给教皇一大笔钱,来支付兴建圣彼得大教堂之费用。为协助亚伯特支付此巨款,教皇又允许他贩售赎罪券,进项一半归教皇,一半让亚伯特用以向银行偿还贿买圣职的贷款。赎罪券是允诺人们花钱来买教会功德库中的功德,以代替犯罪的刑罚。1517年亚伯特的赎罪券总代理帖次勒(Johann Tetzel, 1469-1519) ,到了威登堡附近的城,来兜售赎罪券。

萨克森选侯智者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与他的前辈,曾收集了一万八千件圣物,放在威登堡教堂内。朝圣者来观看时,须奉献金钱,作为威登堡大学的经费。这些圣物包括:一些圣人的骸骨、摩西焚烧荆棘的一根树枝、马槽内的干草、天使遗下的羽毛、耶稣为圣城哭泣时所流的一滴眼泪  等等。观看圣物所付的费用,功效等同购买赎罪券,甚至可免去炼狱两百万年的苦刑。帖次勒销售赎罪券,势必影响腓特烈的收益,所以腓特烈禁止帖次勒进入萨克森,但百姓便跑到边界抢购帖次勒的赎罪券。

帖次勒宣称:「看哪,当你将金币投入钱箱叮叮当当的一刹那,你母亲的灵魂就跳出了炼狱。」帖次勒的行径引起路德和其同僚极大的反感,救恩若能用钱来买,简直就是毁灭福音。15171031日,路德将九十五条主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上,攻击赎罪券制度,并邀人与他辩论。路德的「九十五条」邀请各界在三个题目上加以辩论:

-赎罪券的买卖:路德认为这是不合圣经、无效,及危险的。 

-教皇赦罪的权柄:路德认为教皇没有这种权柄。 

-教会的宝库:路德认为其内拥有的,不是基督和圣人的功德,而是福音。 

image.png

路德在天主教会的系统中,击打了其最致命的脉络。他正直的指出整个赎罪券的「生意」,只是一种诈欺行为,但又却是教会最好的生财之道!他宣布福音比教皇的主张更可信,这无异是向教皇的尊严和权威发出挑战。他的宣言由拉丁文翻译成通顺的德文,并利用当时新发明不久的印刷术,使之流传广远,以致其他人都站出来,申诉自己对教会的不满。一夜之间,路德成为民族英雄,每个大小城镇、村庄都对他的勇敢行为表示赞赏。威登堡这位隐藏的教授兼神父,把防洪闸门推开了,让人民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爆发出来,人民觉得他们终于有一个代言人了。

其实一开始路德对于天主教会和教宗的权柄还是尊重的,他对于炼狱的观点还是接受的,但后来的看法改变了。后来他在1518年的文章中说““我们无须惧怕在被开除教籍的情况下死去。假如被开除教籍的判决是公正的,被定罪的人若忧伤痛悔,仍然能得救;若判决是不公正的,他就有福了”,至此已经不同意教宗的权柄。对于教宗是否能够释放耶稣和圣徒的功德以减免刑罚,他当时持怀疑态度但并没有完全否认。在1518年九十五条的阐释,他进一步认为圣徒是没有多余的功德的,因为他们所行的都是应该的,而耶稣的功德也不能通过赎罪券来得到。 1518119日,教宗发布教谕,澄清了关于赎罪券的一些观点,明确提出通过教宗的祈求,上帝会将基督和圣徒有余的功德释放出来减免人在炼狱暂时的刑罚。但到那时候,路德的思想已经进一步发展到只承认《圣经》的权威并否定教宗的权威。

4.步上宗教改革

15197月,马可路德应邀前往莱比锡,与支持教廷的埃克进行神学辩论。经过三周的辩论,路德最终被迫表明立场,赞同胡司的观点,公然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坚持终极的权威是在于个人所理解的圣经上。这场论战结束以后,路德成为整个欧洲最家喻户晓的人,著名的德国人文主义者胡腾甚至还写了一封信,表达对他的支持:「我们追求保护共同的自由;我们追求解放长期被践踏的祖国!」两名德国贵族更向路德提供了武力支援,路德现在甚至拥有宣誓效忠的私人卫队。100名骑士发誓,无论路德到哪里,都会誓死追随他。1520.6教皇利奥签署革除路德教籍之教谕。第一句就说:「主啊,求你起来!起来做出裁决…… 一只野猪已经闯进你的葡萄园了。」 谕令指斥路德犯了41种错误,下令焚烧他的著作,路德本人需在接到谕令后60天内悔改顺服,否则就将被宣判为异端。1520.12路德在威登堡学生、教授和民众面前,烧毁教皇的谕令和教会法典。这象征路德与教廷的彻底决裂。

由于德国民众和萨克森选侯腓特烈,都支持和保护路德,教皇的教谕不受理会,教皇只好向上任不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求助,希望皇帝把路德送上火刑柱。查理五世是马克西米良的孙子, 1519年登基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仅19岁。他继承了奥国、西班牙、荷兰和义大利大部分的领土,及29年前刚发现的美洲新大陆的一部分,是继查理曼大帝之后,领土最大的一位君王。他决定在沃木斯召开国会,传唤路德出席说明。他给路德「安全通行保证」,担保路德在会议期间的安全。许多人都劝路德不要前往沃木斯,认为皇帝保证根本不可靠,胡司就是前车之鉴。但马丁路德回答说:「胡司虽被焚死,但真理犹存。虽然沃木斯的鬼魔,多如屋上的瓦片,我仍要前往。」

image.png

一路上,路德的行程好像凯旋的游行。凡他所到之处,群众夹道而立,瞻仰这一位敢于为德国人民站出来反对教皇,且正为着他的信仰,坚毅地面向死亡而行的人。1521.4.17路德抵达沃木斯。路德承认这些书是他所写。至于第二个问题,他恳求皇帝开恩给他时间思考,使他的答案不至伤害到神的话,也不使自己的生命处于险境。于是大会限他24小时内提出答覆。次日路德宣告:「除非用圣经和公开、清楚、确切的理由,证明我有罪,否则我不能,也不愿撤回;因为违背良心是愚蠢的,也是危险的  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上帝帮助我! Here I stand, I can do no other, God help me !)

皇帝看见一个平民能有这样包天之胆,敢于主张大议会还能有错,惊异到难以相信,于是吩咐停止讨论。路德从沃木斯返回威登堡的路上,萨克森选候腓特烈安排人将他绑架,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中,在那里躲了11个月。果然,沃木斯会议后一个月,皇帝发出谕令,对路德发出通缉,并将他的著作列为禁书。  藏在瓦特堡期间,路德将新约圣经直接从希腊原文,翻译成流畅、通俗的德文,使圣经对德国人的生活,起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新译本亦有助现代德语的形成。日后,他也把旧约圣经翻译成德文。

image.png

5.宗教改革余波

路德藏匿在瓦特堡的一年期间,路德的同伴墨兰顿在威登堡的同事,开始将路德提出的宗教改革方案付诸实施,许多学生和市民纷纷响应。这些改革包括圣餐礼向所有人开放;反对修道院,许多修士和修女离开修道院,甚至结婚;反对在教堂内设置图像;反对音乐。但很多人不能接受改革,改革者内部也意见不一,情况非常混乱。这当中还出现许多激进的行为,例如有许多人冲进教堂,破坏祭坛、图像,把神父赶出去,对那些向马利亚像祷告的人扔石头。萨克森选侯腓特烈认为,改革的步伐太快了,就命令在达成一致意见以前,不得改变弥撒仪式。

威登堡市议会向路德求救。路德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他的隐居,于15223月回到威登堡,以稳定局面。路德做了六天的布道,传讲忍耐、爱心和对信心软弱者的怜恤。这正是他在《基督徒自由论》中所讲的「不自由」。路德反对毁坏教堂里图像的做法,认为图像虽然不是崇拜必需的,但圣经内容的图像也没有害处。激进派的一些领导者同意离开该城后,市内的安宁渐渐恢复了。路德毫无悬念的成为改革运动的正式领袖。此后几年,路德在这里实行一系列稳健的改革步骤,威登堡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堡垒。虽然仍然有危险,路德得以在此度其余生,开辟宗教改革的新道路。

在德国许多区域,以圣经为权威的教会如雨后春笋般组成。各地教会有权聘请或辞退牧师。1523年,路德为加入改教的教会,编排崇拜仪式,将讲道列为崇拜的中心,圣餐仪式除去献祭的意义,且平信徒可以领杯,又鼓励礼拜时唱通俗诗歌(天主教的仪式中,仅神父和诗班才唱诗) 路德对于崇拜仪式改革的原则是:凡不违反圣经的,都可以保留

1529年国会在斯拜耳开会,确认各国均须彻底执行「沃木斯谕令」。支援路德的六位王侯及十四个自由市的代表,在会中宣读了一篇名为〈抗议〉的文件。自此他们被称为「抗议派」 (Protestant) ,更正教被称为「抗议宗」或「抗罗宗」,是从此开始。1530年皇帝在奥斯堡(Augsburg)召开会议,墨兰顿带着所拟订的「奥斯堡信条」与会,说明路德宗的立场。此信条成为路德宗的信仰基要。路德派的王侯在1531年组成了「施马加登同盟」,以对抗皇帝可能的攻击。幸而1532-42年间,皇帝又与土耳其人及法国打仗,路德派又得喘息机会。路德病逝于1546年。宗教改革大业由墨兰顿继承。1555年双方签定「奥斯堡和约」,规定帝国内,所有路德宗与天主教享平等待遇,其他宗派则不在认可之列。至此路德宗在德国获得合法地位。

6.马丁路德的个人生活

1525(42) ,某间修院的一群修女,躲进一辆马车,逃到威登堡来,路德把她们安全的安置在各个家庭内。最后一个修女凯瑟琳(Katharina von Bora)对路德很有好感,于是「野性难驯」的路德,变成了驯化下来的丈夫和父亲。起初墨兰顿担心路德结婚会伤害到改革运动,但路德最后认为,「这婚姻将会使我父亲高兴,使教皇生气,使天使大笑,使魔鬼哭泣。」他们生了六个儿女,又领养了四个孤儿。路德的婚姻和家庭,为当时更正教的牧师家庭树立了模范。

7.马丁路德的职业观

中世纪的欧洲「工作」(拉丁文labor )和「天职」( vocatio  是两个不同的观点:「工作」是为了日常生活所需而作的必要劳动;「天职」是一个套用在神职人员和修士身上的宗教用语,指从上帝领受的一种与世俗不同的专责或任务。路德认为不单是神父和修士,而是所有人都有天职。就是上帝赋予了每一个人一定的专责和任务,只要他们都按上帝的心意行,不论是在哪一个岗位上工作,他都在履行和实现天职。他认为圣召( calling )是接受上帝的召命,到上帝所安排的岗位从事自己的工作。他这一主张在信念上突破了中世纪圣俗二分的教义,在生活上提升了一般信徒的社会地位。

8.马丁路德的争议

-反犹太主义:中世纪的教会逐渐发展出反犹太人的立场,主后第四世纪米兰主教安波罗修主张,所有犹太人会堂都应被焚毁。第五世纪的大利欧主教( Leo the Great )主张说,造成耶稣死亡的是犹太人,犹太人应负最大责任。当时的欧洲只有犹太人是非基督徒,一旦有流行病或怪异天气、各式灾难发生时,就会归咎犹太人,有时还引起暴动,甚至于屠杀犹太人。路德对犹太人的态度在他一生中不断变化。1536年前,他热衷于通过自己的宗教改革将他们转变为基督徒的可能,但并不成功。在他职业生涯后期,路德谴责犹太教,呼吁严厉迫害犹太教信徒,在他的《论犹太人及其谎言》的一段中,他在回答我们基督徒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被拒绝和被谴责的犹太人? 这个问题时,提出要烧掉他们的犹太会堂或学校,并夷平和摧毁他们的房子等。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马丁路德的言论成为纳粹党攻击犹太人的理论基础。在纳粹党印刷的每一本反犹作品都引用了马丁路德的言论。 

-农民战争:封建制度最底层是农民,领主、贵族、官员和僧侣都依靠农民的劳动力。由于这些享受者的数目不断增加,其费用也不断提高,这些费用需要通过农民的赋税和徭役来提供,经济上的困难和经常发生的坏收成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农奴。农村的士绅们如县法官、村长、手工业者和小城市的乡民是农民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在他们的推动下许多贫困的农民也参加起义。主要诉求是恢复他们传统的权利以及人道的、虔诚的生活方式。他们要求减轻负担、废除农奴制,但是这些要求动摇了当时社会的基础。几乎所有这些起义均被血腥镇压,只有持续最久的瑞士农民战争最后获得胜利。在其它起义中农民的状况一般不但没有获得改善,而且他们还遭到更重的压迫。马丁路德为首的大部分宗教改革领袖都反对农民起义。他认为他的改革是教会的改革,而不是要使得现实世界基督教化,他认为凶杀和抢劫的农民必须被杀死 

 

二、慈运理(Huldrych Zwingli, 1484-1531)

image.png

1.背景

慈运理是瑞士的改教家,在学期间他受到人文主义的薰陶,伊拉斯姆是他的偶像,对宗教却是兴味索然。对于教会的腐败,他原来认同伊拉斯姆,认为可以慢慢借教育改进,但后来受路德影响渐深。慈运理在讲道和学术上具有声望, 1518年被选为瑞士苏黎世一主要教会的牧师。瑞士在名义上虽属帝国,但久已自成一独立国。境内13个行政区,每区相当于一个自治的民主小国,算是当时欧洲最自由的地方。

image.png

 

慈运理就任后,依序讲解圣经各书,并开始攻击赎罪券,获得市议会支持。他又演讲反对炼狱、圣人的代求、十一捐、禁食、修道主义,说服市议会设立规则,命一切传道人只能将圣经上的道理教训人。15231月起到15241月间,苏黎世政府举行三场辩论会,慈运理的改革主张均获政府接受,于是改革在该市迅速展开。改革行动包括:神父与修女还俗结婚;封闭修道院,没收修道院财产,大半用来创办完善的学堂;取消教会中的图像、圣徒遗物、风琴;废弃主教制;礼拜用德文;讲道居崇拜的中心地位。

慈运理充满爱国热忱,是所有改教运动领袖中,最富有政治天才的一位。他的影响力一度远及瑞士各地及德国南部。他使瑞士各改教城市缔结同盟,以致苏黎世成为福音运动的政治首都。慈运理不幸于1531年的一次战役中阵亡。该地区信徒后来就渐渐加入加尔文的改革宗教会。慈运理算是改革宗的创始者,加尔文则是第二代的改革宗领袖,但后者的影响力超越前者。

2.教义比较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擘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 (14:22-24)

慈运理与路德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圣餐的看法,这我立约的血要按字面解,还是比喻?

-天主教的化质说:司铎祝圣后,饼与杯就变成基督真正的肉与血,成为基督的挽回祭。信徒领受之后,所犯的小罪(无意的或出于软弱) ,就得赦免。若犯大罪(故意触犯十诫) ,就须先告解取得宣赦,否则就是亵渎圣餐。(关键全在于司铎的祝圣,不在于人的信心) 

-马丁路德(信义会)的合质说:信徒以口领受饼杯时,基督才真实临到圣餐中。信徒领受后,罪得赦免,信心得坚固。(如烧红之铁:饼杯为铁,血肉为火。关键是信徒以信心领受牧师所宣读的神的话) 

-慈运理(浸信会)的纪念说:圣餐目的在提醒信徒纪念主的死,人不可能透过物质领受属灵福分。 

(圣餐的功能,如同以实物教材讲道)

-加尔文(长老会和改革宗)的属灵同在说:信徒以信心领受饼杯时,圣灵将饼杯所代表的属灵福分(属灵的喂养、亲密的相交)传输给信徒。(基督在天如太阳,其同在的福分如阳光) 

改革派人士希望化解慈运理与路德的分歧,使德国和瑞士的改革运动能够合流,就在1529年于马尔堡进行双边对话。由路德一方所拟的「马尔堡条文」中,有14项观点获得慈运理一方的同意。唯独圣餐的意义,双方无法达到共识。路德坚持采「合质说」,慈运理则坚持采「纪念说」,以致合作宣告破局。

 

image.png

 

 

三、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image.png

加尔文被称为改教家族中,最伟大的神学家和纪律家,也是唯一国际性的改教家。他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小镇, 12岁就进巴黎大学修习法律。1533(24)时,加尔文经历了一次「忽然的转变」,其详情虽不得而知,但其要点乃是借着圣经听见了神的声音,因而得知神的旨意是必须顺从的。加尔文因思想与天主教不相容,因而逃离巴黎,四处漂泊,但所到之处,总是秘密的教授一小群人。1536(26)他在巴赛尔出版了神学史上极重要的《基督教要义》,书中有条不紊的表达抗议宗的立场,并在法王法兰西斯一世面前宣读。该书虽不是第一本表明抗议宗立场的书,但它简洁、完整,又有层次,人们普遍都阅读它。

拣选」和「预定」是加尔文主义最重要的命题:神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永远居于主宰的地位。神为何使一些人得救,而使其他人沉沦?这是因为神喜欢如此,祂不须要向人解释,也不须要满足人的理性需求。他说,神的恩典是不能抗拒的,但领受者可能并不知道。人的沉沦是神旨意预定的,但是人沉沦的原因,是在乎自己的错失。由于加尔文曾为法国受逼迫的抗议宗信徒辩护,并把他们的信仰,用文字清楚有力的表达出来,因此一夜之间,他成为众所敬仰的英雄领袖。

《基督教要义》出版之后,加尔文决定到施塔斯堡,过平静的学者生活。但因战火频传,只得于1536(27)到日内瓦,暂时躲避战乱。 那时法国布道家法惹勒(Guillaume Farel)已在日内瓦推动改教运动,获得市议会投票赞成,以致抗议宗信仰正式成为日内瓦的宗教信仰。法惹勒是个心热如火,感情丰富,声音宏亮,口才流利,但也脾气暴躁的演讲家。他为改教热烈宣传,在瑞士各城做工。1532年瓦勒度派在阿尔卑斯山谷召集议会,法惹勒被请赴会,促使大部分瓦勒度派接受了改教的主张。法惹勒因《基督教要义》一书,已对加尔文极欣赏,听说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就认为他可以取代自己,来继续领导日内瓦的改革。

他去见加尔文,并请求他留在日内瓦改革。加尔文个性胆小,只想潜心研究写作,不愿意投身于危险困难的改革运动中。当他再三拒绝时,法惹勒起身斥责他说:「假如在教会急需之时,你拒绝伸出援手,愿上帝咒诅你的进修。」加尔文听到这话,极其害怕,全身战栗。在法惹勒如雷的声音中,他听见了神的声音,因此他不再挣扎,终于接受了法惹勒的请求。加尔文此后的事奉,都是以日内瓦为中心。他将日内瓦造成一个完全基督化的模范社区:建立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惩戒,推广教育,繁荣商务;全城生活常在教会法庭的仔细检查下。这种严格的福音主义吸引了很多人到日内瓦来居住。

加尔文的影响力远超乎日内瓦以外。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他在日内瓦所立下的教会行政规模、他所创的日内瓦学院、他的圣经注解,以及他常与人通讯来往,陶铸成了法国、荷兰、苏格兰以及英国清教徒的抗议宗所有思想,又激发起对这主义的理想。他使福音之光,从日内瓦小城照射到欧洲各角落,以致他被誉为是「唯一国际性的改教家」。从改教运动所产生的各派思想中,只有他这一派,虽在政府反对的情况下(例如在法国和英国) ,仍能强有力的组织起来,与之对抗。

         对政府的态度:政府是上帝所设立的,要赏善罚恶,维持对上帝的礼拜。面对不公义的统治者时,他认为「私民」 (private person)的基本态度应该要忍受并祈求上帝的拯救, 即使政府贪赃枉法,个别公民也不应颠覆政府,因为会导致无政府的混乱 但他相信上帝会兴起祂的仆人,或藉由恶人,来除灭暴君。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说:「地上君王违背上帝的时候,就是他们失去权力的时候,并且他们也不配被人指望。我们应该断然地向他们挑战,而不是顺服他们。」加尔文也主张,在政治体制中的监督者或「次要官员」 (lesser magistrate)都有抵抗暴君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当统治者违反上帝的旨意时,人民不应该服从之。

       色维图事件:西班牙医生色维图(Michael Servetus)是极有医学成就的医生,发现肺中的血液循环,同时对神学也有专攻。 《基督教要义》出版以后,他在书中写下许多更正的注释并寄给加尔文。后来他又照着自己的见解写了一本《基督教恢复》,在此书中他否认基督神性、婴儿洗礼、因信称义,以及其他重要的圣经教义。 当参加加尔文讲道时,被认出并立即被逮捕。从他的著述中找出三十八处作为控诉他的把柄,被处焚刑。加尔文请求议会以斩首代之,但结果无效。法惹勒曾至狱中访色维图劝他悔改,但他拒绝悔改。次日被牵至火刑场,那时还劝他求告神的永生之子 ,只要说: 耶稣,神永远之子,你可怜我。 就可以,但他没有说。1903年在色维图被处火刑之地方立了一木牌,其上写着: 我们是改教者加尔文的忠实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这一错误,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是我们根据宗教改革运动与福音的真正教义,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 

image.png

Servetus died in order that freedom of conscience could become a civil right of the individual in modern society. ~ M. Hillar and Claire S. Allen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 苏文峰「基督教会史」, 贺宗宁「教会历史」,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


What's New in Version 1.0.0   See changelog

Released


×
×
  • Create New...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Terms & Con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