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PayMap

教会历史6. 宗教改革之后(1600-1700) 1.0.0


1 Screenshot

About This File

教会历史6. 宗教改革之后( 1600-1700)

简报档下载

录影下载

思考问题

1. 你觉得一个人信主是因为神的拣选还是人的自由意志?

2. 你对清教徒的印象是什么?

3. 你有听过哪些基督教的宗派?你曾参加过哪个宗派?

 

大纲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亚民念主义

英伦三岛的改革

重洗派

天主教的改革

 

一、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1.预格诺派

加尔文派信徒在法国称为预格诺派(Huguenots),在1559年时约有40万信徒。1560年查理九世登基时,还不满11岁,朝政由太后麦第奇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Medici) 掌控。预格诺派后来取得相当的政治势力, 在1562年开始与天主教发生几次内战。凯瑟琳担心预格诺派的势力太大,威胁到查理九世的王位,就在1572 年策画一场大屠杀,企图消灭预格诺派的所有信徒。

 2.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1572年圣巴多罗买日,许多预格诺派和天主教的贵族齐聚巴黎,参加那瓦尔王亨利(Henry of Navarre)和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利特(Marguerite)公主的婚礼。那瓦尔王亨利是预格诺派信徒。在8月24日教堂钟响之时,开始三天三夜的大屠杀,在巴黎有二千至八千名预格诺派信徒被杀,大屠杀扩散至巴黎市郊及附近城镇,持续数周之久,估计死亡数目大约从一万人至七万人之间不等。这场大屠杀被认为是16世纪最恶名昭彰的一场宗教屠杀,也是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捩点,更正教丧失大批菁英,幸存者则趋向极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那瓦尔王亨利终于在1594年成为法国国王,是为亨利四世。为了获得法国居多数的天主教徒的接受,他在即位之前,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但他没忘记他旧日的同道,在1598年颁布「南特谕令」(Edict of Nantes),宣布赋予预格诺派公民权,并准许他们自由举行崇拜。1610年亨利遇刺身亡,战争再起。1629年,预格诺派在法国的最后一个据点失陷,于是该派在法国的政治力量完全崩溃,信徒都逃到其他国家及新大陆避难。

image.png

image.png

3.奥斯堡和约与韦斯发里亚和约

德国自1555年「奥斯堡和约」之后,有一段的和平时日。但到了1618年,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战争又起。经过30年的恶战,人口从1500万人减到500万人,直到1648年签订了「韦斯发里亚和约」 (Peace of Westphalia) ,战争才结束。此和约的内容与奥斯堡和约相似,只是加上一点:在德国对更正教的容忍,除了路德派,也包括加尔文派。各地的宗教,也是看封侯的信仰而定。

 

image.png

 

二、亚民念主义

1.亚民念(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 或译亚米念, 亚米纽斯, 阿民念)

image.png

荷兰神学家。在他还小的时候,西班牙人来,毁了他的家乡,也杀害了他的父母和亲友。他被一些有爱心的荷兰人领养,长大后进入莱登大学受教,在校内表现优异。由于他的天资,阿姆斯特丹市长资助他出国深造。在日内瓦,他赢得加尔文继承人伯撒的好评。他也前往义大利进修。回国后,亚民念于1588年成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会的牧师,在当时被公认是一位博学能干的牧师。他在1589年受委任,要求他去驳斥一位名叫昆赫特(Koornhert) 反对加尔文预定论的神学家。亚民念在研究了昆赫特的文章,与圣经经文比较,最后在挣扎之中,他对无条件的预定教理表示怀疑,而断定人有选择的自由。认为昆赫特是正确的结论。1603年,任教于来顿大学,与一严格相信预定论的同事葛马如(Francis Gomarus)辩论,最后,虽然自认是加尔文信徒的亚民念,却成了加尔文主义相对的亚民念主义的代表。

 

2. 加尔文与亚念主义的比较

加尔文主义TULIP (1619)

亚民念主义PEARL (1610)

T otal Depravity全然堕落:因为亚当的罪,使人一出生就在堕落的状态里面,人在这个堕落状态里面,是全然的堕落。在堕落的状态里面,他没有想要寻求神,是神来找他,所以是神先主动来找人。

P revenient Grace先在的恩典:神先在罪人身上,有祂的行动、恩典的安排,这个「先在的恩典」是帮助人或者是修补人因为堕落和罪对意志的打击,因此人可以对救恩有感觉、有回应的能力。

U nconditional Election无条件拣选:人是全然堕落,所以人在堕落中间里面,他不会寻找神,因此他会得救信耶稣,乃是神无条件的预定跟拣选。

E lection of the Faithful信徒蒙拣选:神预定的旨意是根据祂的预知。神预知有些人对福音有信心,会回应祂的呼召,而这些人就是神所预定的。

L imited Atonement有限的赎罪:神的预定拣选,只是为了祂所预定拣选的人。

A tonement for All普世的赎罪:基督耶稣的救赎是为全人类的。所以基督耶稣的救赎,足够供应给每一个人,但是祂只有对信的人有效。

I rresistible Grace不可抗拒的恩典:神把信心的恩典,赐给人可以信神,他没有办法抗拒从神来的恩典。

R esistible Grace可抗拒的恩典:神盼望每一个人得救,这是神的旨意,但是当恩典临到人的时候,人本身可以抗拒。他可以回应,他也可以抗拒神救恩的邀请。

P 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圣徒蒙永恩:因为预定拣选,是按照神的旨意,一个被神拣选的人,他一定不会失去救恩。所以当人被神预定拣选时,他会跟随主到底,直到他见主面,他不会半途而废

L iable of Lost可能的堕落:我们如果不紧紧跟随耶稣的话,有可能中途离开主、背信主,我们不会不断的跟随主直到我们见主面。

 

3.亚民念主义的发展

亚民念的教导在荷兰引起极大的神学争论。1618-19年荷兰改革宗政府在多特(Dort)召开一次会议,这是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或译归正教会,即加尔文派教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会议,会中一致通过拒绝亚民念的教导,将其定罪,并采纳富有加尔文派思想色彩的教会法规。亚民念派随即遭到放逐,数年后卷土重来,但直到1795年才得到国家正式承认。亚民念主义在英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包括安立甘教会和绝大多数分离派的教会中。卫斯理约翰采纳了亚民念主义,成为卫斯理循道派的信条。今日,因为亚民念主义的主张有利于福音的传布,美国福音派多倾向亚民念主义的观点。

 

三、英伦三岛的改革

1.英国教会的改革

英国教会的改革不是由神职人员所领导,而是由国王领导。其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亨利八世(1509-47在位)起初因其父亨利七世要求,为了保持与西班牙的同盟关系,而在登基前娶了寡嫂西班牙公主凯瑟琳。这婚姻原本违反天主教法典,在当时,必须有教宗特许才能消除姻亲关系。但是凯瑟琳宣布她的第一次婚姻并未圆房,认为只需宣布第一次婚姻无效即可。教皇当时受西班牙掌控,就特准了此婚姻。当时亨利18岁,凯瑟琳24岁。

凯瑟琳王后和亨利八世的婚姻维持了24年,这段期间凯瑟琳王后得到了英格兰国民的爱戴。但是凯瑟琳只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其他六胎都夭折。亨利八世认为因他娶了兄嫂,才招来这些咒诅,因此请求教皇批准他与皇后凯瑟琳离婚,并让他另娶凯瑟琳的侍女年轻漂亮的波林(Ann Boleyn) ,好为他立后。教皇碍于西班牙的势力,拖延了好几年都未批准,因为波林已经怀有身孕,于是亨利决定自行处理此事。1533年他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蓝麦(Thomas Cranmer)的协助下,先宣告他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随即和波林结婚,生下一个女儿,即日后的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从公主一夕之间变成国王的私生女。

image.png

image.png

1534年亨利命国会通过「最高权威法」,宣布他及其王位继承人为「英国教会在地上唯一最高的元首」。从此英国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但除了改变英国教会在地上的最高元首外,并无其他教义与仪式的改变。亨利及英国人也仍自认为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亨利曾痛批马丁路德为异端,而在1521年获教皇颁授「信仰捍卫者」的尊号) ,英国教会仍维持由主教治理。亨利死后其子爱德华六世(1547-53在位)继位。爱德华六世是亨利八世与他第三任妻子西穆尔(Jane Seymour)之子。西穆尔是支持抗议宗的信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蓝麦的指导下,英国教会与天主教渐行渐远,在教义与礼仪上都有所变革,例如:圣餐时,信徒可以同时领受饼和杯;教堂里取消图像等。为了强化改教运动,克蓝麦特别从德国请到复原教的领袖们,到牛津及剑桥执教。又因为许多圣职人员仍然照传统罗马方式举行教会仪式,克蓝麦在国王特许下,派遣「御用牧师」到各地游行讲道,教导圣职人员,也教导一般百姓。克蓝麦也是「公祷书」与「四十二信条」的主要起草人。

爱德华在位仅6年, 15岁就死了,由凯瑟琳的女儿玛丽(1553-58在位)继位。玛丽一直都是天主教的支持者。在波林王后的操纵下,她从国王长女的宝座,跌落为国王私生女,甚至被波林强迫当妹妹伊丽莎白的侍女。她痛恨宗教改革。她致力于使英国回复天主教,因此在玛丽任内,天主教势力得以卷土重来。玛丽极力逼迫改革派,在1555一年之中就烧死了75个改革派人士,在她统治期间约烧死了300人,而得到「血腥玛丽」 (Bloody Mary)之称号。

image.png

玛丽死后,由波林的女儿伊利沙白(1558-1603在位)继任。她母亲的婚姻既遭罗马教廷否认,她也就不得不自认为抗议宗。而她登基时,血腥玛丽的逼迫,已使得英国的民情更同情抗议宗。1563年英国教会将克蓝麦所拟的信条修改,通过了具有抗议宗精神的「三十九信条」,直到今日仍为英国教会的正式信条。从此天主教徒在英国成了少数。

2. 清教徒( Puritans)

当血腥玛丽在位年间,英国许多更正教徒逃到日内瓦,归附了加尔文。当伊利沙白登位后,他们带着加尔文的观念回到了英国。他们不能满足于1563年的《三十九信条》,希望看到英国教会在教义、礼拜仪式、教会结构及道德上彻底的纯净(purify the church) ,因此他们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 清教徒渴望看到每个教会都有热心的、属灵的、善讲道的牧师。他们要求废除当日流行的牧师礼袍、跪着领圣餐的方式、婚礼中的戒指仪式,以及洗礼时划十字的记号。

清教徒认为,牧师的礼袍使圣职人员成为特殊阶级,无形中联想到天主教祭司的权威。跪着领圣餐的方式,令人联想到天主教的化质说,敬拜临在圣餐的基督身体。婚礼中的戒指仪式,则代表天主教以婚礼为七圣礼之一的看法。洗礼时划十字的记号,对清教徒而言,纯属天主教的迷信。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教会把这些「天主教的旧酵」都扫除干净。不久,他们又进一步要求在每一个教会中选出长老来,负起教会惩治的工作。他们也盼望废除主教制,由百姓选出他们自己的牧师,而且所有牧师地位平等。这项要求,是要使教会行政制度由「主教制」变成「长老制」。虽然清教徒反对英国教会的主教制及许多仪式、条文,但他们绝不脱离教会。他们仍愿留在教会中,从内部加以改革,以便照加尔文日内瓦教会的模式,塑造英国教会。

3. 分离派(Separatists)

分离派信徒则认为,从内部改革英国教会的工作,不是绝望就是一项冗长乏味的事工。因此,他们决定脱离英国教会,故被称为「分离派」 (Separatists)或「不同意者」 (Dissenters) 在教会行政制度方面,他们强调每一个教会都是独立自主的,没有一个教会可以干涉另一个教会。因此,他们又称为「公理派」 (Congregationalists)或「独立派」 (Independentists) 当时英国有四个宗教派别:罗马天主教派、安立甘教派(英国国教) 、清教派、分离派。安立甘教徒多拥护国王和主教制。清教徒为国会的忠实支持者,欲以长老制取代主教制。分离派则否认主教制和长老制,主张以地方区会为教会行政的真正单位。

4. 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圣经

伊利沙白女王在宗教上采取缓和政策,反对极端的清教主义并加以控制,但她却没有歼灭它。她发现,当她和罗马教廷对立时,她实在需要许多清教徒的支持。1593年伊利沙白和英国教会大主教一起迫使国会通过法律,向清教徒和天主教徒施压,命令所有分离派认同英国教会,否则便要自动离开英国。许多分离派信徒在受到逼迫期间,纷纷逃到荷兰。1603年伊利沙白女王逝世,因她未婚无子嗣,英王亨利七世的玄孙苏格兰王雅各六世就继位,称为詹姆士一世(James I),统治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他往伦敦上任途中,一群清教徒呈给他一份「千人请愿书」,请求修改英国教会的规条。詹姆士一世于是召开会议讨论这些问题,结果只达成一项重要决议,就是开始翻译一本新的圣经译本。雅各委派了54个学者,花五年(1607-1611年) 译成著名的「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圣经,成为最广被阅读的圣经译本。

1618年詹姆士允许合法的体育活动在主日举行,并下令要在主日讲台上宣布体育动态。但清教徒一向强调主日不可作工,这项谕令使清教徒十分愤怒。清教徒也重视读经、家庭崇拜、道德纯洁,詹姆士强调的事,却与他们对立。1622年詹姆士又下谕令,指示牧师在讲道时应说什么和不应说什么的话,清教徒相信,牧师必须依靠圣灵自由传讲神的话。那些不能容忍这些限制的人,就离开英国往别处居住。

 

四、重洗派

有一段时期,改教运动所向披靡,因为有路德狂暴的前锋冲刺,加上慈运理、加尔文及许多改教者的援助。另一方面,罗马教会继续腐化、教皇处事不慎,以致使这个巨大而古老的建筑物,从根基开始摇动,甚至几乎全幢倒塌。然而,突然间,改教运动停顿了下来。有几个原因使然:

-      路德在农民战争中的立场。

-      重洗派的影响。 

-      抗议宗本身的分裂。 

-       「因信称义」教义的错误应用。

1.     重洗派(Anabaptists

重洗派源于瑞士苏黎世。他们对慈运理和路德的改革不满意,认为改革不够彻底。他们主张,教会应当是由「真心相信福音的人」所组成。他们认为,导致教会堕落,充斥假信徒的原因有二:

-      婴儿洗:造成大批挂名的假信徒。

-      政教合一:使基督教国的公民,自动成为教会的会友。

婴儿洗礼对当时多数人而言,是牢不可破的观念,因担心婴儿若不受洗,一旦夭折,将无法得救。重洗派认为,圣经里面找不到为婴儿施洗的根据;慈运理却赞成婴儿洗。最后苏黎世议会接受慈运理的看法,拒绝重洗派。1525年在一次苏黎世的聚会中,格列伯(Conrad Grebel)率先为布劳洛克(Blaurock)重新施洗,之后布劳洛克也为其他人施洗。这使他们被称为「重洗派」。重洗派主张政教分离,坚持信仰自由,反对透过法律强制民众信仰任何宗教。当政教合一时,错误的教义不但触犯教会,同时也触犯了政府的法律,因此「异端」成为须由政府严惩的大罪。重洗派却认为,教会可以逐出异端,但不应让政府来治罪。早期重洗派教导信徒:要尽力与世界分开,也不可卷入「动用刀剑」的事,因此他们规定其信徒不可担任公职,不可当兵,不可起誓,也不可兴讼。有些重洗派信徒设立「弟兄社区」,实行凡物公用的生活。

重洗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遍及瑞士许多县郡、奥地利、波希米亚、德国南部,直到莱因河谷,抵达荷兰。重洗派在瑞士被称为「瑞士弟兄会」;在荷兰则发展成「门诺会」。重洗派对于现有政治秩序采漠视或敌视的态度,使人认为他们是革命份子。天主教因重洗派而怪罪路德派,以致路德派也痛恨重洗派。闵斯特(Münster)事件使重洗派的名声更受重创。一位自认为先知的马提斯(John Matthys),带领一批重洗派信徒攻占了闵斯特(1533),宣称新耶路撒冷就要降临该城,又实行共产,后来甚至实行多妻制。结果该城被包围攻破(1535),城中居民惨遭屠杀。慈运理派、路德派、加尔文派及天主教,一起发动对重洗派残忍的逼迫。他们或者被吊死,或者被烧死,更多是被淹死。逼迫他们的人且取笑说,他们喜欢洗就让他们洗个够。受害者达数千人之众。

image.png

image.png

2.    门诺西门斯(Menno Simons, 1496-1561):

门诺于1524年在自己家乡弗立斯兰(在荷兰一带)被立为天主教神甫。他在圣经上多下功夫,并研读早期作者和路德等改教领袖的著作。1536年他脱离罗马天主教,加入弗立斯兰重洗派。他在荷兰及德国各地旅行,每到一处,必将信徒组成教会,借讲道及写作劝勉他们。不久以后,这批信徒就以「门诺派」取代了重洗派。他们是一些和平、勤奋、兴盛、被人尊重的公民。在改教时期到处被拒的重洗派信徒,现在却是一批被誉为敬虔的基督徒。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强调政教分离。

3.    亚米胥派(The Amish)

1693年瑞士弟兄派分裂,因为亚们(Jacob Ammann)根据圣经(林前5:11)认为,应当与被革除教籍的人完全分开;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点只应用在圣餐上。1693年瑞士弟兄派分裂,因为亚们(Jacob Ammann)根据圣经(林前5:11)认为,应当与被革除教籍的人完全分开;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点只应用在圣餐上。瑞士弟兄派分裂以后,亚们的跟从者订立了严格的教会惩戒方案;这方案使他们保持独特的传统生活形态,不使用现代科技,并且不与外人通婚,被称为「亚米胥派」 。直到今天,在美国宾州、俄亥俄州、印地安那州、爱阿华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都可以找到亚米胥派的聚居区。

image.png

4.浸信会(Baptist Church)

1609年,有一群从英国迁来荷兰的信徒,成立了第一间浸信会教会,理念和重洗派一样,都反对婴儿洗,但当时还是实行浇水礼。随后有些浸信会成员返回英国,在英国建立浸信会教会,并鼓吹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其领袖因此被捕入狱,最后死在狱中。但这运动不断扩展,三十几年后(1648年),英国的普通浸信会(相信亚民念主义)会友已达一万五千人。1630年从英国的公理会分裂出来一小群人,他们成立了特别浸信会(相信加尔文主义),实行全浸礼。

 

五、天主教的改革

抗议宗的改教运动,在天主教内也激起了一些有识之士改革天主教的热忱。在他们的鼓励之下,教皇保禄三世在义大利北部的小城天特(Trent)召开大会。会议从1545年到1563年间,间歇的开会。「天特会议」是天主教内部自我改革的里程碑,确认教皇的权威,巩固了天主教的思想及组织体系,以对抗更正教,对内部的腐败也加以改善。

这个天主教的内部改革运动,被称为「反改教运动」(Counter Reformation),使天主教从腐败及更正教的打击中,重新站立起来,并阻止了更正教在欧洲更大的扩张。之后双方只能在宣教工场上争长短了。

在反改教运动中,「耶稣会」(Jesuit)的兴起,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这个在天主教宣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组织,是罗耀拉(Ignatius Loyola, 1491-1556)所建立的。罗耀拉出身军旅,他在巴黎大学时,认识了后来到亚洲宣教的沙勿略(Francis Xavier)。两人志同道合,在1534年组织了耶稣会,旨在领人归回天主教。耶稣会是一个纪律很强的修会,强调完全服从领袖,愿意在任何严苛的条件下,接受指派的任务。所以有人称他们为「神的精兵」、「神的特战队」。耶稣会的三大特色是兴学、宣教和遏止更正教的散播。他们首先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高中,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台湾的辅仁大学、徐汇中学、光启社、耕莘文教院,都是耶稣会所创立。该会培养出的学生,除神职人员以外,也大多活跃于西方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著名者有笛卡儿等。现任教宗方济各,即为耶稣会会士,为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因着他们的努力,使波兰、奥地利及德国南部都归回了天主教。也使好些欧洲地区(如比利时、爱尔兰)留在天主教中。他们也到北美、南美和亚洲作了许多宣教工作。沙勿略是第一个到日本宣教的天主教宣教士,被称为是「亚洲使徒」。1583年(明神宗万历11年)耶稣会宣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抵达中国宣教。他是天主教在中国宣教的开拓者之一,除了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 苏文峰「基督教会史」, 贺宗宁「教会历史」,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


What's New in Version 1.0.0   See changelog

Released


×
×
  • Create New...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Terms & Con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