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PayMap

教会历史3. 中世纪教会(500-1200 AD) 1.0.0


1 Screenshot

About This File

教会历史3.中世纪教会(500-1200 AD)                                                      

简报档下载

录影连结

思考问题

1. 你对修道院和修士修女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基督徒应该追求修道院的生活吗?

2. 你对伊斯兰教(回教)和穆斯林了解多少?你有穆斯林的朋友吗?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3. 你对十字军东征的印象是什么?是正面还是负面?

 
大纲
修道主义与修道院的形成
伊斯兰教的兴起
授衣礼之争- 政府与教会的地位争夺战
十字军东征
 
 

 

 

进入启示录推雅推喇教会时代:偶像崇拜的教会

推雅推喇意为烧香,不断献祭。天主教的弥撒,又称感恩祭,就是天主教会的献祭仪式。 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2:20)

耶洗别:利用属世政权(亚哈)的势力杀害神的真仆人,建立异于福音的宗教(巴力和亚舍拉) 

 

、修道主义与修道院的形成

1.修道主义    

教会大享太平之后,趋炎附势入教者更多, “基督徒”人数大增,原来基督教导的“窄门”成了宽大无比的门,进来了许多富贵的“信徒”,以致教会世俗化,道德水准低落。当殉道之机会不再,敬虔基督徒乃以禁欲生活为灵性之最高造诣。古代思想把抛弃红尘世俗,静修默想,看得比积极的德行(爱人、济世、传道)更高尚。教会敬拜由简变繁仪式化,教堂变得华丽。传道人穿着特定服饰,被称为“祭司”。促使人追求个人自由的亲近神。修道主义是平信徒发起的一种运动,起源自埃及。但修道主义本身不久也形式化,世俗之争竞转为宗教界内的争竞。

2.独居式修道:由安东尼(Anthony)所创。    

特点:离群索居,严格禁欲,不住祷告,克制肉体以亲近神,吃素。安东尼生于尼罗河畔富有人家。19  16  24财主难进天国的故事改变他的人生,于是到沙漠修行。35岁前,常因回想过去日子而挣扎。日后却多次迁移,以逃避慕名而来者的追寻。安东尼的修道主义对中古以后的三大修会(本笃、道明、方济)均有深远的影响。

-坐柱修道派(Stylites) :创始者叙利亚的西缅(Simeon)独居在一根柱上,凡30年之久,直到逝世。他造了几根柱子,从最初的3公尺高,到最后的15公尺高,柱顶只有1公尺见方。5世纪到12世纪间,叙利亚一带有许多柱顶圣徒。          

image.png

3.群居式修道:由帕科缪(Pachomius)所创。    

-设立修道院,过共同生活,工作、崇拜、服装都有纪律。修道院中着重绝对顺服。每日除工作与灵修外,两次联合祷告。食物除素菜水果外,尚可吃鱼。之后演变为注重工作、济贫、行善,不主张极端的禁欲主义。帕科缪于在286年生于南埃及异教徒家。年轻时被拉夫充军。于军中被基督徒的爱心感动,退伍后受洗。后至沙漠独居七年。日后与其弟合建修道院,最多时有上千修士居于九间修院。不接受教会职位。          

4.修道院的生活:修道主义的目标在于︰脱离世俗环境,借着实行“贫穷、贞洁、顺服”三誓愿,每日从事灵修与圣工,追求圣洁生活。修道院的工作原先局限于手工劳动,再来就是抄写圣经、教父古卷及其他经卷。后来发展成农艺、工艺、教导、音乐、学术研究的所在。修道院保存了古代文明,承载了中世纪文明的发展。修道院更成为训练与差遣宣教士进入未得之民的基地。 

image.png   

 

5.本笃(Benedict of Nursia) :改革西方修道主义,稳健中庸。529年在义大利建立本笃派总修道院,其理念是修道院为长久自立自养的基督精兵驻防要塞,全院上下绝对服从院长命令。新进者经一年训练后,一经立誓作修道士,终身不能反悔。修道士的职务是崇拜(每天至少4小时) 、工作(懒惰就是灵魂的仇敌)和读书,所以每个修道院相当于一个工业中心和图书馆,很适合中古世纪的需求,其规条制度渐渐普及各地。    

6.克勒特(Celtic)修道主义:与本笃派的稳健中庸相对,克勒特派源自东方,只讲神秘精神,不重纪律的奋兴,并严苛苦修。5-7世纪盛行于爱尔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其最卓著的贡献,在于宣教热忱,和致力于发展学术和艺术。    

7.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 :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教皇。他是第一个从修道士中选立的教皇,自称「神的众仆之仆」。他身具中世纪教会所有最突出的特点:他是第一个取得政治大权的教皇。虽然在法理上义大利仍属于东罗马帝国,但他在当地的权威大于罗马皇帝。他指派都市的行政首长,整军备武,并缔结和平条约,使占据义大利北部的伦巴人不再南侵。他使教会变成欧洲的政治指挥中心,沿用过去帝国的区域划分,来划定教区,负起教育全民、救济贫困、伸张正义的重任。    

8.初期教会的腐败,造成了修道主义的发展。到中世纪,教会的光景更加低落,促使人们迫切寻求属灵的满足。这种情形本可以导致属灵的复兴,不幸却发展成一种病态的复兴;人们没有回到纯正圣经的教导,反而转向禁欲主义。禁欲主义是一种极端的「自我否定」。过禁欲生活的基督徒放弃一切人生的乐趣与安适,专注于宗教默想,并恪行宗教仪式。在当时,一般人的信仰非常表面化。    

-平信徒:只须遵行教会所定的仪式就够了:包括学会主祷文、使徒信经、认罪及守圣餐。圣餐被认为是领受神恩惠的奇妙管道。          

-修士和修女:一个基督徒若要成为「高级」的信徒,就必须做修士或修女。          

9.到了第九世纪,许多修道院的修士不再过禁欲生活。这些修道院受当时腐败风气的影响,竟变成罪恶的蕴育所。910年亚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在法国东部的克吕尼Cluny ,创立一所新的修道院。该院遵守本笃修道团严格的规矩,并严格执行禁欲生活。他们不仅获得土地和捐献,也获赠农奴和工人,以致修道士可以专心追求灵性经验。他们不受赞助人和国王控制,完全独立自主,只向教皇负责。克吕尼改革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改革教士制度。他们极力反对「西门主义」(Simony) ,就是以金钱或其他卑劣手段取得教会圣职;也反对神职人员娶妻或纳妾,以免神职沦为世袭。后来他们更认为,任何由平信徒委任的圣职,概属「西门主义」。他们希望实现圣职全由教皇委任的理想。这就需要提高教皇的权力,将任命圣职之权从君王和权贵手中夺回。    

10.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经院哲学盛行于9-11世纪,是从学院中用哲学思辩发展出的神学思想系统,使用理性来研究借启示而来的真理。 

-安瑟伦 Anselm of Canterbury ,他强调从理性来了解神学的重要          

-伦巴德 Peter Lombard 写作系统神学四卷,后来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教科书;          

-亚布拉德 Peter Abelard 发展正反辩证法,此时西方重新寻回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其理性分析法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道明会修士阿奎纳 Thomas Aquinas 着重知识与理智,将奥古斯丁与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融合,写成巨作《神学总论 Summa Theologica 》,经院哲学已达至颠峰。          

-俄坎的威廉 William of Occam 发表其唯名论 Nominalism”指出︰逻辑推理的有限,常使哲学论据有名无实。此后经院哲学日趋没落。          

 

二、伊斯兰教的兴起

耶和华的使者对他(夏甲)说、你回到你主母那里、服在他手下。又说、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甚至不可胜数。并说、你如今怀孕要生一个儿子、可以给他起名叫以实玛利、因为耶和华听见了你的苦情。〔以实玛利就是神听见的意思〕他为人必像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东边。(创16:9-12 

1.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于西元571年出生在麦加的古莱什族的哈希姆家族,为当时麦加的望族,因此他的幼年环境相当地富裕。穆罕默德的父亲在他出世前就不幸随商队病死沙漠,母亲也在他6岁时因病过世,因此他的童年是随他的叔父照料长大。 由于父母早亡以致幼而失学,他没接受过系统的完善的正规教育,所以并不识字。12岁起随叔父外出经商,曾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25岁时,与麦加城中的一位40岁富孀海蒂彻结婚,育有二子四女。西元61040岁的穆罕默德在沉思时,耳边传来大天使加百列的声音,带来真主(造物主)的第一个启示,并宣称从此真主拣选了穆罕默德为真主的最后先知和使者,不识字的穆罕默德就在加百列的带领下,将《古兰经》诵读出来, 613年开始展开穆罕默德传道的日子。

2.     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

-除阿拉之外再没有别神,穆罕默德就是阿拉的先知。   

-天使是神与人的中保,在人间替上主工作。   

-阿拉的旨意已记录在可兰经内,可兰经记载的知识,足使一个穆斯林获得拯救的指引。   

-伊斯兰教的六位大先知是: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穆罕默德,其中以穆罕默德最伟大。   

-每个人于复活日都要接受最后的审判,穆罕默德的跟随者可以进天堂,异教徒和有罪的穆斯林会堕入地狱的深渊。   

3.     都尔之役( Battle of Tours 

-克洛维出生于公元466年,是法兰克萨利部族国王希尔德里克一世之子。公元476年,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卢斯下台,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克人原本信奉异教,克洛维娶了勃艮第公主克洛提尔达,是一名充满传教热情的天主教徒,她竭尽所能要使丈夫信主。496年,克洛维与阿勒曼尼部族交战,史称曲尔皮希战役。克洛维许下诺言,假使克洛提尔达的上帝助他得胜,他就放弃异教信仰。后来克洛维的军队几乎战败,但是阿勒曼尼国王被杀,他的军队投降。克洛维认为克洛提尔达的上帝已赐他胜利,于是在公元496年的1225日受洗,法兰克王国成为基督教国家。   

-都尔战役是伊斯兰势力入侵伊比利亚(西班牙)半岛中最重要的一次。因为此为穆斯林势力吃的第一场败仗,重挫穆斯林锐气,使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得保全公元732年,在铁锤查理的指挥下,这支基督徒的步兵与伊斯兰的骑兵决战在都尔平原。查理把伊斯兰的骑兵逼到山坡和树林间,削弱了骑兵的优势。两军对峙了七天之久,法兰克军队严阵以待,士兵列为方阵不留间隙。整整一天之久,阿拉伯军队发出一次次攻击,屡次进击却无法攻破法兰克军队的坚墙。入夜以后,双方都力竭回营,都尔平原血流成河,尸首遍地,但法兰克人挡住了阿拉伯人最猛烈的攻击。第二天一早,法兰克军队再度摆阵,却不见阿拉伯骑兵出现,在阿拉伯人所弃的营内,却发现成堆自别处掠夺的战利品。原来阿拉伯人已撤退到庇里牛斯山后,进入西班牙了。   

image.png

 

三、授衣礼之争-政府与教会的地位争夺战

1.丕平御赐教产 751年铁锤查理之子「矮子丕平」 (Pepin the Short)欲篡位作法兰克王,盼望先获得教皇支持。教皇则希望矮子丕平提供保护,消除伦巴人对罗马的威胁。两人一拍即合。人要继承皇位,须获教皇批准,在此创下先例。此事也造成后来教皇与皇帝之间强烈的斗争,这段斗争史占了中世纪历史的大部份。756年丕平信守诺言,将伦巴人逐出义大利,并将所夺的土地(包括21个城市)赠与罗马教廷,建立属于教廷的邦土,史称「丕平御赐教产」。这为教会邦土(church-states)奠下基础。教皇不但管理教会的事务,也成为属世的统治者    

2.查理曼(Charlemagne,原名查理,查里曼意为查理大帝) :自罗马帝国以来,查理曼首度统一了西欧大部分地区,为后世的法国、德国以及诸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奠下了基石。查理曼几乎一生都在打仗,先灭了伦巴国,并自穆斯林手中解救西班牙,将伊斯兰教势力推到庇里牛斯山后,直达伊博河。他也征服了德国北部的撒克逊人,用剑强迫他们接受基督教。800年的圣诞日,当查理曼正跪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中时,教皇利奥三世突然将一顶皇冠加在他头上,借此举立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是自西罗马帝国覆亡三个世纪后,西欧首位受认可的皇帝。表面上是尊崇查理曼,但背后更深的含意是:教皇有权立王、废王。    

3.查理曼之后,国势渐衰,北方野蛮的斯堪地那维亚人经常乘船来攻,烧杀掳掠,生灵涂炭。有三百年之久,欧陆教会流传着一句祷告文:「主啊,救我们脱离斯堪地那维亚人!」当国家混乱,无法抵御外侮时,封建制度就兴起:国王将国土分封给贵族,但贵族必须效忠国王,为国王作战。结果,国内就分成许多被贵族统治的公国、侯国。若几个贵族联合起来,往往就比皇帝还强。中世纪时代,整个西欧世界都在封建制度之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能控制罗马的诸侯,就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权,因为教皇是由罗马城的人民和圣品人员选出来的。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之孙时,国家分裂为三。后来东、西法兰克王国,瓜分了中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成为德国和法国的前身。    

4.东法兰克国王奥图一世(Otto I)继位后,扩张权势,掌握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长的权力(他们相当于封建制度中的领主) 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长的大权,叫做「授衣礼」,就是授与当选主教戒指及权杖,作为地位的象征。而奥图一世以平信徒身份,将这些象征,授与当选的主教,称为「平信徒授衣礼」。961年奥图一世应教皇约翰十二世请求,入侵义大利,解除当地诸侯对教皇的压迫。962年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奥图一世为罗马皇帝,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神圣罗马帝国」以德国为主体,兼管义大利,名义上持续到1806年,才亡于拿破仑。帝国的事务与罗马教廷的事务,从此缠绕在一起。皇帝与教皇间的关系,深刻影响历史的发展。皇帝虽须由教皇认可加冕,但强势的皇帝会选择自己人担任教皇。    

5.东西教会分裂:东西方教会之间早有歧异,只是到目前为止,教会仍是一体。但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瑟如拉留不睦。1054年利奥九世的代表,拿着教皇革除瑟如拉留教籍的诏谕,放在君士坦丁堡圣苏菲亚教堂的圣坛上。瑟如拉留盛怒之下,一报还一报,也革除了利奥九世的教籍于是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为二:东方为希腊教会,西方为拉丁教会。    

6.希尔得布兰(Hildebrand ,即贵格利七世)    

他是中古时代教权发展史上,最出类拔萃者,将教皇的权力伸张到极致。他出身寒微,身材短小,相貌不扬,但智力惊人,满腹经纶,意志坚决,临事能出奇制胜,为一代奇才。

亨利四世成年后,力图自强,自行任命主教,不顾贵格利七世的抗议,并召集权贵、主教猛烈批判贵格利七世。贵格利七世对此施展空前未有、最霸气的制裁。他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取消他统治德国和义大利之权,撤销亨利臣民向他所立的誓言和所当尽的义务。亨利对此大发雷霆,写信痛骂教皇贵格利为「已失教皇身分的虚伪修道士」,当「从高位上下来,永远被咒诅」。不料德国内部分裂,亨利四世的政敌借此机会与他作对,开会决议:如果亨利的教籍不能在一年内恢复,他的皇位就算被废弃了。他们又请教皇到奥斯堡举行大会,全盘讨论德国政教问题,亨利的皇位危如累卵。

被软禁的亨利因此孤注一掷,逃出斯拜尔城,与妻小和几名随从,翻越冰天雪地的阿尔卑斯山,在教皇赴会中途的卡诺撒堡,求见教皇,祈求宣赦。亨利在第三道墙门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着悔罪者粗糙的毛织长袍,光头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连续三天,大门紧闭,亨利不得其门而入。直到第三天黄昏,大门终于开启,让亨利进入。亨利流着泪,伏倒在地,他亲着教皇的脚,恳求他的赦免。于是,教皇贵格利宣告赦罪,并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决令。这是有史以来,皇帝在教皇面前最屈辱的一天,也是教皇对属世君王施展权力的极致表现。但借此行动,亨利其实反将教皇一军,「勒索」到教皇的宣赦,成功挽回他的皇位,在臣民和贵族面前获得外交上的全胜。

三年之后,贵格利七世再度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但这次形势转变,对亨利不构成影响。最终教皇贵格利被迫流亡,死于流亡途中。贵格利死后,为「授衣礼」的奋斗,又继续了35年。经过长期疲惫的争斗, 1122年终于订下了双方同意的沃木斯协约。根据协约,由教皇在叙任主教的「授衣礼」中颁赐属灵职位的象征(戒指与杖) ,而皇帝则以「权杖之触」颁赐封地。

 

四、十字军东征

1.      1070年塞尔柱土耳其人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并进攻小亚细亚。在危急情况下,东罗马帝国向教皇贵格利七世求救,帮他们抵御土耳其人。因为东罗马皇帝有权控制东方教会,所以皇帝应允教皇,如果教皇给与援助,他将终止东西方教会的分裂。东罗马皇帝的请求,使教皇大为动心。贵格利以为他可能同时完成三件大事:

-保全东方教会不致落入穆斯林手中。   

-东西方教会再度合一。   

-建立全球性的教皇统治。   

2.从君士坦丁直到中世纪,基督教演变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内容除了学习使徒信经、十诫、主祷文之外,又信圣礼具有神奇能力;此外,并实行禁欲、敬拜圣徒、崇拜圣徒遗物,特别流行到圣地朝拜。自从东西方教会分裂后,大部份西欧基督徒并不关心穆斯林怎样对待东方教会,但他们一想到基督教的圣地,被不信者侵占,便感到这耻辱不可容忍。过去400多年来,阿拉伯人占据圣地,基督徒去朝圣并未遭到困难,因为阿拉伯人对待朝圣者,就像今天名胜区对观光客的态度,他们从朝圣客身上赚取了不少财富。然而,当塞尔柱土耳其人占领圣地后,情况就改变了。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热,他们憎恨基督徒,不要和朝圣者打交道,不要这些人的钱,以致使朝圣行动处于困境。朝圣者回去后,向大家报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恶待,结果煽起了西欧信徒的怒火。这时东罗马皇帝因受土耳其人威胁,向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乞援,教皇允诺援助,因而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3.西元1095年秋,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门(Clermont)发表一篇可算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演讲。他绘声绘影形容圣地如何遭异教徒破坏和亵渎,他宣称基督会亲自带领军队挽救圣地,并应许一切参加者可以取消债项,免去税务,得到永生。他催促大家共同努力,回到查理曼的伟大时代,放下互相之间的不和,团结一致,将邪恶的异教徒逐出圣地。于是群情激昂,成千上万的人狂呼:「这是神的旨意!」十字架成为十字军的徽号,每个士兵都在外衣绣上十字架,甚至有人将十字架的记号烙在身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一大批狂热的乌合之众率先出发,沿途烧杀掳掠,后来遭土耳其人歼灭。正规军最后夺回了耶路撒冷,设立耶路撒冷王国,由十字军武士们统管。这王国维持了80年,直到1187年,耶路撒冷才又被埃及/叙利亚的苏丹萨拉丁(Saladin)攻陷。    

4.十字军东征持续近200年之久,主要共有八次, 1212年还有一次儿童十字军,有些儿童在途中遭遇船难丧生。其余到突尼斯后被当作奴隶出卖。在第六次东征后,耶路撒冷曾落入十字军手中15年,之后就一直被穆斯林占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就夺回圣地而言,十字军运动最终是失败的。    

5.     十字军运动的影响

-它促进东西方交流,开启人的眼界,酝酿出西方的文艺复兴。   

-它促进商业发达,使义大利北部直到莱茵河一带,均极繁荣。   

-由于各国诸侯土地财产,因十字军运动而损失殆尽,以致城市中的平民阶级兴起。   

-它加深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仇恨,迄今仍难弭平。   

-它也加深了东西方教会的不和,因为西方将十字军的失利归咎于东方背约,第四次东征甚至掳掠了君士坦丁堡,另立拉丁皇帝和主教。   

-十字军除了残杀异教徒之外,也杀害掠夺犹太人,大量屠杀异端迦他利派信徒(1209-1229年的亚尔比十字军) ,开启中世纪教会屠杀异己的大门。   

 

参考资料:圣经简报站;苏文峰「基督教会史」,贺宗宁「历史的空白」, 祁伯尔(李林静芝译)「历史的轨迹」


What's New in Version 1.0.0   See changelog

Released


×
×
  • Create New...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Terms & Conditions